四川新聞網北京3月7日訊(川網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陳淋)3月5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。全國人大代表們已陸續(xù)向大會提交建議或議案。在四川代表團,有一份關于《修改<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>第六條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》的聯名議案引發(fā)大家強烈關注。
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,這份議案意在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難這塊堅冰。議案建議,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改革試點授權在全面創(chuàng)新改革八大區(qū)域內暫停適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第六條等相關法律法規(guī)涉及職務發(fā)明成果的條款,進一步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法律制度困境,同時也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修改專利法第六條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為推動改革試點經驗提供法律依據。
實際上,其解決之道,西南交通大學已作出有益探索,其改革之路,也被媒體稱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的“小崗村試驗”。
困局:
研究成果沉甸甸 推動轉化有難點
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楠,是國內最早開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學者之一。20多年來,他潛心研究心血管支架,多項科研成果位居國際先進水平。
時間線拉回到2007年,經過14年的不懈努力,由黃楠教授帶領團隊研究的第一代抗凝血血管支架開始臨床研究,上海交通大學醫(yī)學院組織的臨床試驗統(tǒng)計顯示,黃楠的科研成果是至今為止,世界血管支架領域內病變發(fā)生率最低的。然而,拿著沉甸甸的研究成果,當時的黃楠卻找不到一家愿意接手進行產品轉化的公司。
實際上,黃楠當時所面臨的難題并非個案,國內許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都曾遇到過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,稍不注意就會觸及國有資產流失這根“高壓線”。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第六條規(guī)定:“執(zhí)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為職務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。職務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;申請被批準后,該單位為專利權人。”
這條規(guī)定,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將職務科技成果視為“國有資產”。一旦轉化成功,產品獲利皆大歡喜,若虧損就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,企業(yè)不愿意冒這個風險。而且在前期,評估作價入股工作也十分麻煩。除此之外,產品進入下一步臨床試驗階段,需要獨立法人向國家藥監(jiān)部門提交申請,而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,沒有生產和實驗產品的義務。
改革:
出臺“西南交大九條” 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活過來
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能造福人類、推動社會發(fā)展進步的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“沉睡”?
答案并非絕對。西南交通大學站了出來,率先探索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。從2010年開始,西南交大便開始進行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”校內小規(guī)模試點,其核心是三個改變:將職務科技成果由純粹的國有改變?yōu)閲摇⒙殑瞻l(fā)明人混合所有;將“先轉化、后確權”改變?yōu)?ldquo;先確權、后轉化”;將獎勵權改變?yōu)閷@麢?。兩個手段:既有專利的分割確權和新專利的共同申請。解決一個問題:高校有權力轉化卻沒有動力轉化,職務發(fā)明人有動力轉化卻沒有權力轉化。
受益于學校的創(chuàng)新探索,黃楠帶領的團隊所研發(fā)的“新型心血管支架”系列職務發(fā)明專利實現成果轉化。據悉,這批專利成果為西南交通大學持有,由20項發(fā)明專利組成,包含1項歐洲專利、1項美國專利。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該項目產業(yè)化的牽頭方,在2012年與西南交大簽訂專利轉讓協(xié)議,將學校持有的職務發(fā)明專利權轉到國家大學科技園名下。2013年由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變更申請文件,實現了發(fā)明人團隊組建的公司與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同持有專利權,解決了職務發(fā)明成果向科研團隊的股權分割問題。通過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聘請第三方評估,該系列專利作價1500萬元,團隊組建的公司持有750萬元股權,促進了成果轉化。不僅是黃楠的科研成果實現轉化,西南交通大學多項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實現轉化,進入市場。
2016年1月,西南交通大學印發(fā)了《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(guī)定》(簡稱“西南交大九條”),在我國首次明確了職務發(fā)明人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。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”,讓職務發(fā)明人擁有科技成果“所有權”。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西南交通大學創(chuàng)造的一個詞匯,其核心含義是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由職務發(fā)明人和學校共同所有,具體實現路徑有兩個:既有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分割確權以及新知識產權的共同申請。”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作了介紹。
作為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高校,西南交大改革成果怎么樣?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帶來一組數據:“西南交大九條”發(fā)布一年多時間,已有超過150項職務發(fā)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,7家高科技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成立,而在2010~2012年3年期間,西南交大只有7項專利得到轉化。
來源:【2017-03-07 18:37】 【來源:四川新聞網】
Copyright ©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.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
防范網絡詐騙,遠離網絡犯罪。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(fā)布,真實性、合法性由發(fā)布人負責。詳情請閱讀:免責條款
網站備案:蜀ICP備15033597號-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: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:熊 毅 副主編:陳西萍 吳秋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812-3335853 舉報郵箱:1428735752@qq.com
四川新聞網北京3月7日訊(川網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 陳淋)3月5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。全國人大代表們已陸續(xù)向大會提交建議或議案。在四川代表團,有一份關于《修改<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>第六條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》的聯名議案引發(fā)大家強烈關注。
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,這份議案意在打破科技成果轉化難這塊堅冰。議案建議,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改革試點授權在全面創(chuàng)新改革八大區(qū)域內暫停適用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第六條等相關法律法規(guī)涉及職務發(fā)明成果的條款,進一步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法律制度困境,同時也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修改專利法第六條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為推動改革試點經驗提供法律依據。
實際上,其解決之道,西南交通大學已作出有益探索,其改革之路,也被媒體稱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問題的“小崗村試驗”。
困局:
研究成果沉甸甸 推動轉化有難點
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楠,是國內最早開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學者之一。20多年來,他潛心研究心血管支架,多項科研成果位居國際先進水平。
時間線拉回到2007年,經過14年的不懈努力,由黃楠教授帶領團隊研究的第一代抗凝血血管支架開始臨床研究,上海交通大學醫(yī)學院組織的臨床試驗統(tǒng)計顯示,黃楠的科研成果是至今為止,世界血管支架領域內病變發(fā)生率最低的。然而,拿著沉甸甸的研究成果,當時的黃楠卻找不到一家愿意接手進行產品轉化的公司。
實際上,黃楠當時所面臨的難題并非個案,國內許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都曾遇到過。在科技成果轉化中,稍不注意就會觸及國有資產流失這根“高壓線”。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》第六條規(guī)定:“執(zhí)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為職務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。職務發(fā)明創(chuàng)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;申請被批準后,該單位為專利權人。”
這條規(guī)定,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將職務科技成果視為“國有資產”。一旦轉化成功,產品獲利皆大歡喜,若虧損就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,企業(yè)不愿意冒這個風險。而且在前期,評估作價入股工作也十分麻煩。除此之外,產品進入下一步臨床試驗階段,需要獨立法人向國家藥監(jiān)部門提交申請,而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,沒有生產和實驗產品的義務。
改革:
出臺“西南交大九條” 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活過來
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這些能造福人類、推動社會發(fā)展進步的科研成果在實驗室里“沉睡”?
答案并非絕對。西南交通大學站了出來,率先探索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。從2010年開始,西南交大便開始進行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”校內小規(guī)模試點,其核心是三個改變:將職務科技成果由純粹的國有改變?yōu)閲摇⒙殑瞻l(fā)明人混合所有;將“先轉化、后確權”改變?yōu)?ldquo;先確權、后轉化”;將獎勵權改變?yōu)閷@麢?。兩個手段:既有專利的分割確權和新專利的共同申請。解決一個問題:高校有權力轉化卻沒有動力轉化,職務發(fā)明人有動力轉化卻沒有權力轉化。
受益于學校的創(chuàng)新探索,黃楠帶領的團隊所研發(fā)的“新型心血管支架”系列職務發(fā)明專利實現成果轉化。據悉,這批專利成果為西南交通大學持有,由20項發(fā)明專利組成,包含1項歐洲專利、1項美國專利。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該項目產業(yè)化的牽頭方,在2012年與西南交大簽訂專利轉讓協(xié)議,將學校持有的職務發(fā)明專利權轉到國家大學科技園名下。2013年由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變更申請文件,實現了發(fā)明人團隊組建的公司與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同持有專利權,解決了職務發(fā)明成果向科研團隊的股權分割問題。通過西南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聘請第三方評估,該系列專利作價1500萬元,團隊組建的公司持有750萬元股權,促進了成果轉化。不僅是黃楠的科研成果實現轉化,西南交通大學多項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實現轉化,進入市場。
2016年1月,西南交通大學印發(fā)了《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(guī)定》(簡稱“西南交大九條”),在我國首次明確了職務發(fā)明人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。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”,讓職務發(fā)明人擁有科技成果“所有權”。“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是西南交通大學創(chuàng)造的一個詞匯,其核心含義是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由職務發(fā)明人和學校共同所有,具體實現路徑有兩個:既有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分割確權以及新知識產權的共同申請。”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作了介紹。
作為第一個“吃螃蟹”的高校,西南交大改革成果怎么樣?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帶來一組數據:“西南交大九條”發(fā)布一年多時間,已有超過150項職務發(fā)明專利完成了分割確權,7家高科技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成立,而在2010~2012年3年期間,西南交大只有7項專利得到轉化。
來源:【2017-03-07 18:37】 【來源:四川新聞網】